“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專題研究
一 鄉村振興戰略的時間軸
2017年10月,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明確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寫入黨章,將它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
2017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
2018年2月,中央下發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的一號文件,闡釋了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總體要求;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該規劃是我國出臺的第一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年規劃,是統籌謀劃和科學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的行動綱領;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要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二 鄉村振興戰略的要義
(一)為何提出鄉村振興?
首先,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有些地方的鄉村的確在衰敗,老齡化、空心村、空心屋等問題越來越引起有關部門重視。提出“鄉村振興”,正是對這類現實問題的一個回應;
其次,“鄉村振興”也是針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相應部署。十九大一個重要的理論成果,是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認識,其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內涵豐富。具體到農民,就包括農民自身、或留在農村的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從城市角度來看,城市對農村也有新需求。城市希望農村在提供物質產品以外,還要提供生態產品,要為整個社會提供一個優良的生態環境,甚至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休閑的好場所。一系列數字能對此形成佐證:從收入和消費看,201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費支出仍分別高達農村居民的2.72倍和2.28倍;從全員勞動生產率看,2016年非農產業達到人均12.13萬元,而農業只有2.96萬元,前者是后者的4.09倍。從基礎設施看,2016年全國農村還有46.2%的家庭使用普通旱廁,甚至還有2%的家庭沒有廁所;從基本公共服務看,2016年67.7%的村沒有幼兒園、托兒所;18.1%的村沒有衛生室、45.1%的村沒有執業(助理)醫師。
以上數字,還僅僅是數量上的差距,如果看質量,城鄉差距就更大了。因此,用鄉村振興來統領“三農”工作,而不是再用以前單純的農業現代化概念,這在內涵上有一個新的提高。鄉村振興是針對現在的問題,對現實生活各方面的新變化、新需求,在發展戰略上做了相應的調整和反映。
(二)如何實現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解決新時代新矛盾的創新之舉,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保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貫徹落實好這些目標任務,在實施過程中須深化認識、延伸思維。
1 產業興旺。
產業興旺不僅是指第一產業的興旺,而應該是三大產業融合發展,共同興旺,要構建融合發展體系,需重新認識農業農村多重功能,充分挖掘農業農村的生態、文化、價值等優勢,推動農業與休閑旅游、飲食民俗、文化傳承、教育體驗、健康養生等產業的嫁接融合,通過產業模式創新、經營主體創新、金融創新等模式,實現三產融合發展;實現產業興旺還要注重挖掘農業產業增值潛力,發達國家的產業增值達到四、五倍,我國目前只有兩倍多,亟待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機械化水平和農業生產規模效益,這也是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和產業興旺的必經之路;要想實現產業興旺,還要解決組織模式的問題,目前我國有2.3億小農戶,小農戶和現代化銜接的難度比較大,所以要通過創辦合作社、龍頭企業、農協組織等模式,結合區域優勢與特點,提高產業現代化水平,實現規模優勢,促進產業興旺。
2 生態宜居。
生態宜居的主體是本土居民,實現了“四生契合”才能稱之為宜居,即生產、生活、生態和生意彼此照應、互相契合。如果僅從其中某一個方面出發考慮問題就難以實現目標。例如,僅從“生 活”角度出發,一味讓農民上樓,生活條件倒是得到了改善,但是生產非常不方便;僅從“生意”出發,就會為了溫飽不顧環保,劈山開礦,挖地取煤,圍湖造田,生態環境破壞了也不宜居;生產生活生態做好了,如果市場不開發,農民的經濟收入得不到保障,宜 居的根基也就不牢。因此一個生態宜居的地方,一定是“四生契合”。
3 鄉風文明。
要想實現鄉風文明的目標,需要做好三件事。第一是村戶環境,干凈整潔的鄉村環境是文明的基本表現,也是最容易取得成效的做法;第二是家風家訓,“有言之教謂之訓,無言之教謂之風”,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 這樣的家風家訓會帶動整個民風,從而帶動整個社會風氣。第三是要廣泛發動,重新修訂鄉規民約。如果沒有好的鄉規民約,就會導致社會敬畏感缺失,羞恥感淡薄,價值觀混亂,潛規則流布。社會行為失范,社會風 氣就會滑坡。鄉風文明需要做好鄉與家兩個層面的文章,家風是鄉風的基礎,以起于青萍之末的家風帶起鄉風,才能促進社會風 氣的良性提升。
4 治理有效。
要打造一個“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的治理格局。政府、市場、社會要各司其職,各盡其力,互相配合,不能凡事都由政府來做,否則包袱越背越重,矛盾越積越多。只有搭建“三位一體”的治理結構,才能夠更高效地進行社會治理。實現治理有效還應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中國傳統鄉土社會就是一個自治德治結合的治理模式,應取其精華發揚光大。今天重點在于推進鄉村的法治建設,靠法治推進發展,靠法治掃黑除惡,靠法治扶正祛邪。
5 生活富裕。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以生活富裕決不僅指物質生活追求,還應該包括更高的精神生活追求。要滿足大家的精神生活追求,要做好六件事。第一是興教育,雖然國家在教育上花了很大力氣,但仍然存在鄉村小孩上學難的問題,鄉村學校由過去的60多萬所減少為20多萬所,中央明確教育要均等化,所以興教育這項工作要長抓不懈。第二是續文脈,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文化積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華,要繼承發揚光大。第三是集器物,美國3億多人有3萬多個博物館, 我們13億多人只有6000多個博物館。有條件的鄉村可以建設博物館,把傳統的有特 色的東西聚集起來,例如過去的農具、生活用品等,讓后代了解先輩們生產、生活方式。 第四是修志書,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完整的歷史應該是要包括四個方面,“國有史,方有 志,族有譜,家有書”。史書和方志是宏觀 的,族譜和家書是微觀的,對于村、鄉、縣來說,修立村志、鄉志、縣志很能反映現實生活,非常有必要。第五是承技藝,包括手工 藝、民間的文學藝術和雜技藝術等。傳統技藝歷經幾千年傳承下來,是由經驗和文化積淀而成,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與代表,不能丟失。第六是革舊弊,對待鄉村的 一些歪風邪氣要有革命的精神,例如迷信、 紛繁的彩禮等,可能會導致整個家庭的垮塌,需要及時遏制。
三 京師文旅觀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旅游業將會有更大擔當
2017年10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貴州代表團討論時說,既要鼓勵發展鄉村農家樂,也要對鄉村旅游作分析和預測,提前制定措施,確保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對此,京師文旅認為,近年來,鄉村旅游發展已經成為農村發展、農業轉型、農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旅游業將會有更大作為、更大擔當。
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看,鄉村地區是新時期旅游業增長的主戰場。鄉村旅游既是新型經濟業態,也是新型文化業態,旅游業發展利于鄉村文物保護利用和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是展現和傳播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故事的最佳途徑之一。從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建設美麗中國戰略視角看,廣大的鄉村地區是美麗中國戰略的建設重點。將鄉村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旅游發展優勢,利于促進鄉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利于促進鄉村地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利于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鄉村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針對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總體要求,鄉村旅游都大有可為。
1 產業興旺是前提。
發展鄉村旅游恰好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繁榮的重要途徑。只有產業的蓬勃發展才能帶來農村經濟的繁榮。而發展鄉村旅游恰好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繁榮的重要途徑。
2 生態宜居是基礎。
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保護鄉村生態環境,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通過科學規劃和有效治理,讓農村環境更加優美,空氣更加新鮮、水源更加潔凈、吃得更加放心、安全。留下一個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的鄉村,才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才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3 鄉風文明是保障。
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可以有效治理農村臟亂差的環境,實現村容整潔,為群眾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通過發展鄉村旅游還可以讓農村的“千鎮一面”、“千村一面”、“空心化”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4、治理有效是根本。
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有助于促進當地人民群眾就地勤勞致富,有助于形成井然有序的良好的社會秩序,有助于解決因為外出打工而導致的留守兒童教育、留守夫妻交流、留守老人養老等深層次社會問題,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擁有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 生活富裕是目的。
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增加農民收入,為農村居民邁向生活富裕、富足打下了堅實基礎。發展鄉村旅游本身也是進一步提升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的一種重要路子。
四 京師文旅案例:濰坊市寒亭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寒亭區(經濟區)是濰坊市轄區中面積最大、耕地最多、農業產業發展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區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助推寒亭區打造“濰坊模式”升級版,有利于推動寒亭區農業產業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有利于激發寒亭區農村發展活力、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寒亭區實現高質量發展。
《濰坊市寒亭區(經濟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針總要求,從規劃背景、總體要求、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構筑產業發展新動能、改善生態宜居環境、促進鄉村文化興盛、加強農村組織建設、培育鄉村人才隊伍、實現農民生活富裕、加強制度體系建設、強化戰略實施保障等11個方面對全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總體設計和階段謀劃,明確目標任務,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確保我區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走在前列。
“規劃背景”章節,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區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的顯著成績。然而與發達地區相比,我區在農業產業發展質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農村生產生態環境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總體要求”章節,主要從戰略層面指出我區鄉村振興的發展方向,包括指導思想、戰略定位、宣傳口號和發展目標等五部分。戰略定位可概括為“兩區一園”,即將我區打造成為鄉村振興“濰坊模式”升級樣板區、中國風箏年畫民俗文化標志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戰略宣傳口號主打“美麗畫鄉,宜居寒亭”,旨在將我區建設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知名的宜居之鄉和投資熱土。《規劃》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個維度對我區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29項指標在2020年、2022年的發展愿景做了定量預測,也對2030和2050年兩大歷史性節點進行了定性預判。
“優化空間,構筑城鄉發展新格局”章節,統籌優化城鄉空間格局,提高城鄉資源配置效率。《規劃》提出打造“一心、兩軸、四片、六帶”的鄉村振興戰略空間新格局,努力推進形成“1-4-4-37-N”的網絡型城鎮村空間體系,實現“全域寒亭一盤棋”發展。《規劃》結合國家和山東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的村莊分類要求,立足我區進入快速城鎮化發展階段的研判,將全區(包括經濟區)405個村莊分為城郊融合型、社區集聚型、特色發展型、搬遷撤并型和改造提升型5種類型。
“轉換動能,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章節,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全區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規劃》提出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深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農業生產綜合支撐能力、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和提升農業對外開放水平是推動我區鄉村產業振興的五大重點任務。大力發展都市農業,重點要大力培育都市農業新業態加快創建產業融合新載體、強化農產品品牌引領、實施放心農業工程。深化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重點要大力推進農工融合、農旅融合、農商融合和鼓勵鄉鎮企業發展。提升農業生產綜合支撐能力,重點要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深化農業科技展翅行動、提升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以及強化農業信息化建設。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重點要加快發展多種形式合作經營、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提升農業對外開放水平,重點要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以及強化農業科技國際合作。
“修復改善,推動鄉村生態振興”章節,著力統籌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規劃》提出增強農業生產綠色化、提升城鄉環衛一體化、推進美麗鄉村宜居化以及落實生態保護與修復是推動全區生態振興的關鍵。增強農業生產綠色化,重點要加快推進農業生產節水、妥善處理農業垃圾、控制農藥化肥用量和發展生態畜禽養殖。提升城鄉環衛一體化,重點要細化深化環衛工作、優化環衛設施布局、健全環衛工作體制。推進美麗鄉村宜居化,重點要實施美化村容村貌、推進農村廁所改革、改善農村空氣質量、推廣示范鄉村建設四大工程。落實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要全面推進城鄉綠化、實施土壤質量修復、增強濕地生態功能、著力提升水系治理、構建河流景觀廊道。
“多元并舉,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章節,著力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加快形成寒亭區鄉村文明新風尚。《規劃》提出深入開展鄉風文明創建行動、強化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加強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利用是實現我區鄉村文化振興的著力點。深入開展鄉風文明創建行動,重點要大力提升農民文明素養水平、廣泛開展鄉風文明建設主題活動。強化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點要推進城鎮公共文化服務向農村延伸,強化公共文化載體建設,壯大鄉村文化隊伍。加強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利用,重點要深入挖掘鄉村傳統文化資源,做好文化傳承創新,塑造良性鄉村文化生態,打造優秀文化品牌,推進文旅村居融合發展。
“三治合力,推動鄉村組織振興”章節,著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制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推動鄉村組織振興。《規劃》提出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健全村民自治機制、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和重塑農村德治體系是實現全區鄉村組織振興的四大路徑。
“引育結合,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章節,著力吸引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匯聚更多人才力量。《規劃》提出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三大任務:培育多層次領軍人才、打造鄉村專業人才隊伍和改善鄉村人才發展環境。培育多層次領軍人才,重點要深入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將農村轉移就業人員和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成為高素質技能勞動者。打造鄉村專業人才隊伍,重點要大力培養、引進農業農村發展急需緊缺人才,不斷壯大農村實用人才和重點領域人才隊伍,強化鄉村振興人才保障。改善鄉村人才發展環境,重點包括建立有效的人才返鄉創業激勵機制、積極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加強人才支持服務工作。
“融合發展,實現鄉村生活富裕”章節,著力保障和增進農民民生福祉,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規劃》提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統籌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是使群眾獲得幸福感的重要抓手。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重點要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強化鄉村就業創業服務、完善就業創業制度保障體系。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重點要加強交通網絡建設、提升給排水保障能力、強化農村信息服務、優化農村能源結構。統籌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重點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和衛生事業、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能力、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重點要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程、注重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持續鞏固提升扶貧成果。
“改革創新,加強制度體系建設”章節,重點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深化落實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建設用地保障機制、資金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帶領全區人民早日實現鄉村振興的美麗藍圖。《規劃》最后提出“多元協同,強化戰略實施保障”。重點實行寒亭區(經濟區)負責、各街道結合實際深入落實的總體機制,對加強黨的領導、強化督導考核、健全配套體系、宣傳鄉風文明等多元化的保障機制加以協同,凝聚全社會力量,形成鄉村振興合力,扎實有序推進鄉村振興。